就在不久前,法国总统马克龙与英国科技大臣彼得·凯尔站在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的实验室中,肩并肩面对镜头。两位领导人背后,英法两国的顶尖科学家们正在郑重签署一份名为“科技协约”(Entente Technologique)的文件。这一名称深具历史象征意义,它向121年前英法签订的“挚诚协定”(Entente Cordiale)致敬,传承了两国之间的紧密关系。不过,这一次,他们的目标不再是维护欧洲的军事平衡,而是挑战美国在技术领域的霸权,力图动摇美国主导的技术铁王座。
根据《中时新闻网》的报道,这份看似抽象的技术协议,实则直指现代社会的核心命脉,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协议的核心内容之一是研发一款名为“e-LORAN”的地面导航系统。这套系统像是扎根于大地的“反卫星卫士”,通过分布在各地的无线电塔群发送信号,摆脱了对脆弱卫星系统的依赖。当GPS信号遭遇干扰或失效时,e-LORAN系统仍能够确保电网调度、金融交易、急救响应等关键基础设施能够毫秒不差地运行。正如英国政府报告中所提到的:“如果GPS失效,生命便会停止运转。”
展开剩余73%更深层次的布局正在悄然展开,尤其在军工领域。英法两国同步签署了导弹升级协议,计划扩充“风暴阴影”巡航导弹的库存,并研发下一代AI制导武器。这些新型导弹将具备动态重定位能力和无人机蜂群协同作战能力,旨在解决乌克兰战场上暴露的GPS依赖问题——当俄罗斯的防空系统逐渐逼近传统导弹性能的极限时,西方引以为傲的“精准打击”神话也因此彻底破灭。而更具震撼意义的是,超级计算联盟的成立,英国的“伊萨姆巴德-AI”和法国的“AI工厂”两大超级计算中心将联手,挑战人工智能算力的主导地位。这一系列举措表明,英法的合作并非普通的科研合作,而是一场旨在构建自主技术生态的秘密行动。
那么,为什么英法决定摒弃美国的技术,选择走自己的路呢?表面上看,英法的行动似乎是为了应对俄乌冲突中的俄罗斯电子战带来的威胁。但如果深入剖析,我们不难发现,问题的根源其实是美国技术神话的崩塌,尤其是在GPS这个核心领域。今天,GPS已无处不在,它像空气一样渗透进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银行交易依赖卫星授时同步,电网的相位差需要导航信号校准,甚至手机短信的时间戳也都依赖太空传来的信号。在这种情况下,GPS的控制权被美国牢牢掌握,欧洲突然意识到,他们实际上坐在了一颗“数字核弹”上:一旦美国的系统遭遇攻击,或者华盛顿决定关闭区域服务,整个社会将瞬间陷入停滞。
然而,深层的原因,更在于军工复合体的失信。在乌克兰战场上,尽管“风暴阴影”导弹屡次取得战功,但也暴露了致命的缺陷——它依赖的GPS/INS复合制导系统,在强电磁干扰下的效能大打折扣。当美军提供的“神剑”制导炮弹也因同样的问题而出现大量失误时,欧洲才猛然意识到,长期依赖美国的军工技术,换来的竟是自身防务的“阿喀琉斯之踵”。更讽刺的是,干扰这些尖端武器的设备,竟然只是一些在电商平台上随便可以买到的民用干扰器。
放眼整个军工领域,欧美之间的裂痕也日益加深。如果欧洲能够自主发展导航技术,未来他们的导弹研发将逐步“去GPS化”,采用人工智能制导与超算弹道模拟成为新标准。当法国国防部长抚摸着“神经元”无人战机模型时,英国的“雷神”验证机技术文件也被纳入了协约的附件中。此时,一种不言而喻的局势正在悄然改变:曾被欧洲视为“神话”的F-35战机项目,正在英法的防务预算中悄然被标注上“待削减”的标签。更具打击性的是,产业上游的冲击也在悄然扩散。泰勒斯集团宣布将投资4000万英镑,在英国研发AI导弹,MBDA导弹公司也获得了稳定的供应链资金注入——这些本应流向美国的洛克希德·马丁和雷神公司订单,现如今却被英法抢走。
这些变化无疑标志着欧洲在技术领域的“独立”之路正在悄然铺开,英法两国正在联合起来,逐步脱离美国的技术束缚,力求在未来的科技与军工领域中占据一席之地。
发布于:天津市一鼎盈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