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和杜甫这两位伟大的诗人,不仅是同代的才子,也是深厚的朋友和同行。他们的诗才被世人称为“李杜”,这一称号流传千古,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象征。李杜的声誉在唐代就已经传遍四方,许多文人都对他们充满了敬仰。
在两位伟大诗人去世后,李杜这一名字依然广为流传,因此后世的文人也自然会被与他们进行对比。有一对才子以李杜为榜样,被称为“小李杜”。那么,谁是这对“小李杜”呢?答案是李商隐和杜牧。
李商隐和杜牧,两位“新李杜”,不仅在名字上与李白和杜甫相似,他们的性格和诗风也各自与“李杜”相契合。李白以豪放、奔放的个性和诗风著称,诗歌自由奔放;而杜甫则以沉稳、细腻的笔触记录了时代的苦难与百姓的疾苦,二者性格迥异却成就了深厚的友谊。李商隐,性格深沉,诗风华丽,这让他与杜甫相似;而杜牧虽然姓杜,但其个性和创作风格却更接近李白,充满了放荡不羁和大胆。
展开剩余80%杜牧,作为“小李杜”中的“杜”,一生充满传奇。他五十年的人生,大部分时间都在青楼度过。有人估计他在青楼度过了二十年,甚至有可能是三十年,但无论如何,这段青楼往事却成为了他生活的重要一部分。
想要真正了解杜牧的生活,就不得不提他所处的那个动荡时代。当时,李德裕和牛僧孺这两位权臣一直是死敌,他们的斗争带来了朝堂的混乱。而杜牧恰恰夹在这两人之间,尤其是由于李家与杜家的深厚关系,使得杜牧在政治上获得了不少支持。
杜牧的父亲早逝,年仅十岁时,杜牧便成为了家族的支柱。尽管杜家的根基并不稳固,但杜牧从小便立下了远大的志向。他早年便开始追求政治上的成就,为了得到皇帝的赏识,他不遗余力地研究兵法,并写下了大量军事文章。尽管这些文章在初时未能引起注意,但杜牧的坚持最终换来了机会。特别是在李德裕的支持下,杜牧的军事才能得到了广泛认可,甚至帮助李德裕在战斗中取得了重大胜利。
战后,杜牧逐渐步入政治中心。二十三岁时,他开始独立行走,带着对乱世的深刻感悟,杜牧踏上了浪迹天涯的旅程。这一年,他创作了那篇震世的《阿房宫赋》。当时,他路过阿房宫遗址,心中忽然生出感慨,联想到秦朝的兴衰,他便写下了这篇深刻的文章,揭示了王朝灭亡的根源。
二十六岁时,杜牧通过科举考试,成为了一名进士,正式进入官场。之后,他被时任淮南节度使的牛僧孺提拔,在其手下担任官职。在扬州期间,杜牧常常去青楼听歌,逐渐结识了不少青楼女子。其中有一位名叫张好好的女子,年仅十三岁,歌声动人,容貌出众。杜牧对她颇为钟情,甚至有意将她带回家,只可惜被另一位名叫沈传师的男子先一步带走。
沈传师并未将张好好纳为妾,而只是为了听她唱歌。然而,随着沈传师的弟弟沈述师的到来,张好好成了他的新宠。这个突如其来的变故令张好好十分痛苦,但她无力改变命运。杜牧得知此事后十分焦虑,但他无能为力。
到了三十三岁时,杜牧被调任到洛阳,他再也没有放弃寻找张好好,甚至频繁光顾青楼,只为找到她的踪迹。最终,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杜牧再次见到了张好好。然而,此时她已不再是沈述师的妾,而是成为了洛阳一家酒馆的老板娘。张好好的命运让杜牧深感痛心,他写下了《张好好诗》,表达自己内心的惆怅与无奈。
杜牧的生活并未因此平静,随着与李德裕和牛僧孺的深厚关系,他也逐渐成为了朝廷中的不稳定因素。由于政治上的两面讨好,杜牧最终被流放到偏远之地,这几乎等同于流放。虽然他并未犯下大错,但这次流放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杜牧的心情愈加郁闷,他再次开始频繁光顾青楼,那里似乎成了他唯一能找到内心慰藉的地方。
随着时间的流逝,杜牧对青楼产生了某种特殊的依赖,那里仿佛成了他创作灵感的源泉。最终,公元852年冬天,五十岁的杜牧走在去青楼的路上,突然感觉到一阵剧痛,随即倒在了寒风中,再也没有醒来。
杜牧的一生充满了复杂的情感和矛盾,他既是一个才子,又是一个在政治风云和个人情感之间挣扎的灵魂。而他那深邃的诗句和坎坷的生活,依然在今天让我们感叹不已。
发布于:天津市一鼎盈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