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健康领域,有一个严峻的现实不容忽视。据世界权威医学刊物《柳叶刀》公布的数据,中国慢性肾病患者数量已高达 1.3 亿,平均每 10 人中就有 1 名肾病患者。《中国实用内科杂志》发表的《慢性肾脏病筛查诊断及防治指南》同样敲响了警钟,显示中国成年人群中慢性肾病的患病率达 10.8%,患者数量位居全球首位。更为令人揪心的是,在这庞大的患病群体中,近 3000 万患者已步入了疾病的终末阶段 —— 尿毒症。
尿毒症,这个名字背后是患者沉重的生命负担。肾脏,如同人体内的 “过滤工厂”,承担着清除新陈代谢废物和多余物质的重任。一旦肾脏功能受损,废物无法正常排出,不仅会对肾脏自身造成进一步损害,还会波及全身,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健康问题。在疾病初期,症状可能较为隐匿,但随着病情的不断进展,患者将遭受失眠、脸色暗黄、食欲不振、疲劳、性欲减退等诸多痛苦。慢性肾脏病(CKD)根据肾功能损害程度可分为不同阶段(G1-G5 期),从肾损伤期的 GFR 正常或升高,到肾功能代偿期、失代偿期,直至肾衰竭期(尿毒症前期)和终末期肾病(尿毒症期),每一步都是对患者身体和心理的巨大考验。
展开剩余70%然而,医学科技的飞速发展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曙光。干细胞疗法,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手段,正逐渐成为尿毒症干预的新路径,引起了医学界和患者群体的广泛关注。
干细胞之所以能在尿毒症治疗中崭露头角,主要得益于其独特的作用机制。
旁分泌与再生修复作用 :干细胞,尤其是间充质干细胞(MSC),在进入损伤的肾脏微环境后,能够分泌多种生长因子,如肝细胞生长因子(H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等,以及多种细胞因子。这些因子就像是身体内部的 “修复小能手”,一方面刺激肾脏内源性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另一方面促进肾脏细胞的修复与再生,努力改善肾脏组织的微环境。同时,它们还能促进损伤部位的组织修复,并诱导新的血管生成,改善肾脏的血液供应和氧气营养输送,帮助清除代谢废物和炎症介质,为肾脏功能的恢复创造有利条件。 免疫调节作用 :尿毒症患者往往伴有免疫功能紊乱,而干细胞,特别是 MSC,拥有强大的免疫调节能力。它们可以通过直接接触或旁分泌作用,精准地抑制过度活化的 T 淋巴细胞增殖,调节 B 淋巴细胞功能,减少促炎因子(如 TNF - α、IL - 1β)的释放,并增加抗炎因子(如 IL - 10)的表达,从而有效减轻肾脏局部和全身的炎症反应,保护肾脏组织免受免疫炎症的进一步损伤,为肾功能的恢复奠定基础。在临床研究方面,干细胞疗法同样传来了令人振奋的消息。2016 年,《中华细胞与干细胞杂志》报道了一项由第二军医大学临床医学院开展的临床试验。该试验对 15 名糖尿病肾病患者进行了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回输治疗。结果显示,在接受干细胞治疗 3 个月后,患者的血压、血糖、C 肽值以及肾功能等指标均有所改善,这有力地证明了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回输在临床应用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与传统的口服缬沙坦和皮下注射胰岛素联合治疗方法相比,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改善舒张压及肾功能方面展现出了更为显著的临床优势,为糖尿病肾病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和希望。
综上所述,干细胞疗法的出现,无疑是尿毒症患者的一大福音。凭借其定向迁移、旁分泌修复、免疫调节以及低风险等诸多特点,干细胞疗法在探索性临床研究中已经显现出改善部分患者肾功能和生活质量的潜力。从目前的临床数据来看,干细胞疗法展现出了可接受的安全性特征。尽管我们还需要开展更大规模、更长期的研究来进一步优化治疗方案并确证其疗效,但不可否认的是,干细胞疗法已经为肾脏病乃至其他慢性疾病的治疗开辟了一条充满希望和前景的创新路径,未来有很大潜力成为重要的治疗选择之一,为无数患者带来生命的转机和生活的希望。
发布于:河南省一鼎盈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